蛇毒凝血酶是一種具有精氨酸酯酶和酰胺酶活性的絲氨酸蛋白酶,在凝血過程中起重要作用。它被稱為“類凝血酶”,因為它的結構和功能與人類凝血酶相似。1936年,有學者利用硫酸銨、醋酸鉛沉澱、透析等方法從蝮蛇蛇毒中分離出部分純化的凝血酶。它最初被稱為“血凝素”,也被稱為巴曲酶。然而,20年後,當質量標准和蛋白質分離技術成熟時,一種用於止血、凝血、診斷和治療的巴曲酶制劑問世。
現在有了新一代的抗凝血藥物里先安,新薄血丸副作用成為了廣大患者關注的焦點。此後,學者們在不同種類的蛇毒中發現了10種“類凝血酶”。然而,不同種類的蛇類凝血酶的組成和結構對血液系統有不同的影響,其中一些具有促凝作用。部分類凝血酶活性只是短暫的,最終顯示出除顫、抗凝的作用。
在正常情況下,血液中存在兩種對立而統一的系統和機制:凝血與抗凝、纖溶與抗纖溶,維持動態平衡以維持血液流動性。生理止血過程包括三個部分的功能活動:一是當小血管損傷並發生出血時,如果損傷不大,損傷刺激會引起局部血管收縮,使血管閉合,出血在幾分鍾內自發止血。二是內膜損傷,內膜下組織暴露,激活血小板和血漿凝血系統,血小板與內膜下組織黏附和聚集,形成血小板血栓,阻斷傷口,止血。
然後,局部血塊迅速出現,即血小板釋放血小板因子和凝血因子,促進凝血酶的形成,將鄰近血漿中的纖維蛋白原(Fg)轉化為不溶性的纖維蛋白分子聚合物,從而形成由血纖維和血小板組成的牢固的抗凝血劑,可以有效止血。同時,血漿中具有生理抗凝活性和纖溶活性,可防止血塊的生長和凝血過程向外擴散。
相關文章: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